时间:2016-10-25 | 编辑: liangzi | 来源:深圳商报
近日,第一届电影投资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。
电影文化品质参半
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直是喜忧参半,商业大潮的到来,带动了电影硬件的发展,当下中国的银幕数已朝4万块迈进,和美国已经很接近了。但是,我们的电影文化影响力以及文化品质依然备受诟病。
论坛伊始,知名编剧芦苇就开门见山地指出,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,但文化品质却在败落和萎缩,这形成一个很尖锐的矛盾。“如何面对这个矛盾?如何解决问题?其实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。好莱坞的强大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强大,好莱坞有着自己价值观的坚守,再就是商业功能的充分发展。我们应该借鉴好莱坞的经验,以及好莱坞电影发展的轨迹,取长补短。”芦苇说。
《盲井》的导演李杨虽然不是一个多产的导演,但其作品在业内口碑极佳。他认为,讲人的故事、充满人性情怀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,好莱坞就是这样坚持的,“不是几个小鲜肉站在那里,四十五度角拍一拍,就成了电影了。”他强调在有资本的前提下,一定要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。
电影人要有市场远见
今年贺岁档,冯小刚的《我不是潘金莲》将于11月中旬率先上映。即便是贺岁档上的“常客”,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忧虑。论坛中,他调侃自己近几年跟不上潮流,“电影就像是时令蔬菜,容易过季,‘潘金莲’就不在潮流里,当年的《集结号》《一九四二》也不在潮流里。”冯小刚坚信“潘金莲”并不是同质化的,不跟其他题材撞车,因此具备选材上的优势,“这其实需要电影人有足够的胆量,以及对市场有远见。”
曾执导过《武士》《阿修罗》等片的韩国导演金成洙也来到了海口,他坦言二十几年前,自己从助理导演做起,那个时候的韩国电影产业是最差的一个时间段,政治环境也不是特别好,创作方面不自由。产业方面,很多美国的制片人来到韩国,大家只看美国的电影,不看韩国本土的电影,韩国电影市场缩小了很多。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下,金成洙尝试同韩国的一些年轻观众进行交流,了解他们的想法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,韩国电影呈现一个新的热潮,本土观众越来越多。到21世纪初期,韩国电影浪潮开始复兴,大约有50%的电影是韩国本土电影,好莱坞电影约占30%。金成洙称,作为一个电影人,不要仅仅跟随资本的趋势,要用不同的形式制作不同的作品。
“电影技校”培养人才
“现在,去上海拍摄,要从北京带摄制组的人,去横店拍摄也要从北京带批人过去,去哪儿拍摄都要从北京带一批人。我们的电影公社,大家看到的设备,全是中影集团的设备。”冯小刚感慨地说。冯小刚还算了一笔账,“我们一年大约700个电影摄制组,平均一个摄制组100个人,一年要7万人,还没有算上电视剧。算上电视剧一年要20万人,再算上电视台的技术人员恐怕要30万人。如果我们有10所蓝翔电影技校,一年给这个行业输送一万人,这些人会对电影帮助特别大。”
年轻导演田羽生认为,当下年轻电影创作人才想“出头”并不容易,“不管是中国电影学院,还是中央戏剧学院,都没有提供实战机会。学校里一些优秀的教师都出去赚钱了,留下来的大多是重理论、轻实践的学院派。”或许在毕业之后,能够有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教育,会对这些年轻的导演和编剧一定指引作用。
华谊兄弟公司CEO王中磊也肯定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,他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,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影视学校在洛杉矶,学生二年级实习,三年级就能拍摄成熟的广告片或短片了。好莱坞都是一线实际操盘手当教授,一边教学,一边工作。还有业内人士指出,这其实是中国导演和编剧行业的断层。整个行业如果呈现的是金字塔形状,层级会逐渐僵化,更新换代非常慢。
免责声明:
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,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,与爱特豆无关。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有误,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,文章仅作参考。
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 010-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kefu@itedou.com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注册入口 | APP下载 | 寻求报道
Copyright © 2015-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4288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