烂片都能赚得盆满钵满,谁来十年磨一剑?

时间:2016-08-04 | 编辑: xiaoqin | 来源:搜狐娱乐

摘要:生而为人,无人甘于平庸。对文艺工作者而言,平庸更是无法忍受的评价。但平庸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平庸的锁定状态”。仅仅是平庸,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,就算是天才,也有一个从平庸到卓越的成长过程 ...


《功夫熊猫》被称赞为用心之作

   生而为人,无人甘于平庸。对文艺工作者而言,平庸更是无法忍受的评价。但平庸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平庸的锁定状态”。仅仅是平庸,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,就算是天才,也有一个从平庸到卓越的成长过程。但“平庸的锁定状态”就完全不同了。所谓“平庸的锁定状态”就是陷在平庸里出不来了。造成“平庸的锁定状态”的原因也许很多,但文化资源的过分优越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。


   经济学上有一个“资源诅咒”理论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。所谓“资源诅咒”,是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,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,其经济体制容易失去变革、创新的动力,导致经济的平庸化。反而一些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依靠创新跃升为发达国家,新加坡、以色列等是典型代表。


   经济领域的这种现象在文化领域也有类似之处。近几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,票房从100亿元直逼600亿元大关。但年产近600部影片里能称得上是精品的寥寥无几,非但如此,“烂片高票房”成了一个突出现象。一些故事情节漏洞百出的国产影片竟然在票房收入上一路高歌,令评论界大跌眼镜。中国电影票房81%来自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,他们的欣赏品位对创作者产生了直接影响。越是明星云集、场面华丽、善于宣传造势的影片越是上座。但既然烂片都能大卖,创作者又怎么会有动力去精雕细刻呢?上世纪80年代第五代导演崛起之时,导演编剧为剧本反复推敲修改、演员为塑造好形象深入生活实地采风的故事层出不穷,《红高粱》《黄土地》《霸王别姬》等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留下印记的杰作,就是在创作者殚精竭虑、心无旁骛的努力中诞生的。但今天我们很少听到哪位“小鲜肉”肯如此下苦功夫了。一些知名导演近来屡屡拍出大失水准的烂片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市场诱惑面前失去了定力。钱太好赚,作品就容易平庸。


   大概10年前在采访相声演员郭德纲时,他说:“中国的演出市场很好混,会一两段就可以走遍天下。比方说,今天我到石家庄讲上一个10分钟的小段,拿走3万块钱,甭管观众喜不喜欢,以后我一辈子都可以不来石家庄了。中国地方大了去了,到死都转不过来,就慢慢骗去吧。”市场太大、需求太旺,饥不择食、给啥吃啥,结果烂片都能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,谁还愿意苦心孤诣、十年磨一剑?过于优越的市场资源反而成了制约电影出精品的一个原因。


   资源丰富的一大弊端是容易使人短视和急功近利,只盯着眼前的一点儿利益,缺乏对长远未来的仔细规划,做起事来心浮气躁。从创作周期来看,今天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倾向于短平快,有的影片从策划剧本到上映仅有几个月的时间。当然短平快生产出来的不一定就是垃圾,但肯定不会是精品,因为它根本就不符合创作规律。导演卡梅隆为拍摄《阿凡达》默默积累了12年,动画电影《功夫熊猫》用了7年时间写剧本、来四川实地调研。为什么中国电影人做不到这样?因为投资方恨不能今天投资、明天拍摄、后天上映、大后天就收回投资。


   资源丰富的另一大弊端是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,失去不断创新的动力。我们一向为文化积淀丰厚而自豪,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深度开掘,反倒让外人抢了先。在《功夫熊猫》热映期间,我参加了一个动漫论坛,一位电影界知名人士对好莱坞拿中国题材赚中国人钱很是气愤,声称要拍《白蛇传》来对抗。但直到《功夫熊猫》拍出第3部了,这部《白蛇传》也不见踪影。“功夫”和“熊猫”当然都是中国元素,但组合在一起就是创新,没有这样的创新,把老故事重新拍一遍,有何意义?


   文艺创作要打破平庸状态就必须破解“资源诅咒”,而加快市场机制改革,引入更多竞争,是打破“资源诅咒”的必由之路。


免责声明: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,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,与爱特豆无关。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有误,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,文章仅作参考。

关注爱特豆:
扫描下载APP
发布活动、参加活动,
影视类活动抢票神器!
关注订阅号
随时查看影视最新资讯
权威,及时,有情怀!
相关文章:
评论一下

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 010-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kefu@itedou.com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注册入口 | APP下载 | 寻求报道

Copyright © 2015-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 京ICP备15044288号-2   京网文[2018]4740-381号

X